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 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规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进行了一项营养状况调查的观察性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常见恶性肿瘤营养状态与临床结局相关性研究(investigation on nutrition status and its clinical outcome of common cancers,INSCOC)[9],分析了我国常见的 16 种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营养治疗状况,同时探讨了营养状况对肿瘤患者近期及 1~5 年生存的影响。该项关于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大规模研究首次系统展示了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覆盖瘤种和机构多,为制订医疗政策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奠 定了基础。研究揭示了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普遍较高而临床营养治疗率低且不合理的现 状;发现了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特征,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治疗状况、地区、医疗保险、受教育水平、职业及民族等因素有关,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农民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老年患者及进展期的患者是营养治疗的重点人群。因此,营养治疗是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线与基础治疗,需大力加强。在临 床工作中应实施积极的营养干预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 的营养状况、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 2020》发布 为推动我国肿瘤营养事业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更新编写了《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0》 ,是继《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15》(国际首部系统讨论肿瘤营养治疗的专著)的修订版[10]。本次指南重点介绍了营养诊疗通则、各营养要素的功能,以及营养治疗的途径、方法、并发症及护理,并对不同治疗类型、常见营养相关症状和常见肿瘤的营养治疗进行了系统介绍。在能量、营养素及功能物质部分,在更新原有内容基础上,新增了维生素、微量元素、免疫营养素章节,介绍了以往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植物化学物、益生菌、益生元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 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HMB)等物质在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新版指南对家居患者、肿瘤康复期患者、肌肉减少症、恶液质、恶性肠梗阻和肿瘤终末期等营养治疗难点的治疗进展也进行了相应介绍。该指南不但可为临床医生、营养师、药剂师、护理工作者、患者及其照护者在特定的医疗条件下制定、建立及实施肿瘤营养治疗提供帮助,也将为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1.3 肿瘤患者膳食、食欲评估方法和规范管理策略的制定癌性厌食/恶液质综合征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肿瘤患者因营养摄入不足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体重下降、脂肪组织和骨骼肌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治疗耐受性下降、治疗机会减少、并发症增加,不利于抗肿瘤治疗措施的实施。因此,准确评估癌性厌食的过程,对临床研究和诊疗管理都尤为重要。科学的食欲 评价方法和技术不仅是营养工作者客观评价食欲的工具,也是进一步认识和预测营养不良的基础,对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学者开发的简明膳食自评工具(simple diet self⁃assessment tool,SDSAT) 是一个能快速简便评价患者进食状况的工具,可根据患者每日进食情况快速计算每日进食热量,为营养干预提供依据[11]。一项研究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评价了其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SDSAT信效度好,适用于评价食管癌患者术后饮食状况。为科学评价肿瘤患者的食欲并进行有效管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肿瘤患者食欲评价和调节的专家共识》[12]。该共识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从肿瘤营养与食欲的关系和临床营养护理 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情况下肿瘤患者的食欲评价方法, 同时也为制定科学规范的癌性厌食管理策略提供了依据。1.4 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联合传统治疗的多模式干预措施可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与传统疗法的结合可能是肿瘤诊疗的发展方向。我国一项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首次探索了早期营养及心理干预联合一线标准治疗对晚期胃食管癌患者生存获益的影响,结果发现早期多学科营养支持治疗联合化疗组中位总生存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14.8个月比11.9个月,HR = 0.68,95%CI=0.51~0.90, P = 0.021),降低了32%的死亡风险,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13]。此外,早期多学科营养支持治疗联合化疗患者在治疗后 9 周的营养及心理评估均显著改善(均 P < 0.001)。该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联合标准一线化疗的多模式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 对比单纯化疗可显著延长晚期食管癌或胃癌患者的生 存时间,提示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是晚期胃食管癌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基石,应该贯穿治疗的始终。1.5 低握力与恶性肿瘤死亡率密切相关握力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包括全因、非心血管和心血管死亡。但已发表的握力临界值多基于西方国家的社 区人群数据,缺乏来自中国的肿瘤患者信息。一项 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手部测力计测定了 8257 例肿 瘤患者的握力,为中国肿瘤患者建立了性别特异性 临界值,并探讨了低握力对肿瘤死亡率的影响[14]。结果显示,握力对患者至死亡时间进行分类的临界值为女性<16.1 kg,男性<22.0 kg。在不同性别中,低握力均与总体肿瘤死亡率相关(分别为女性: HR = 1.339,95% CI=1.170~1.531,P<0.001;男性 : HR = 1.346,95% CI=1.176~1.540,P<0.001)。对于特定肿瘤类型,低握力与女性乳腺癌(HR= 1.593,95%CI=1.230~2.063,P<0.001)、男性肺癌(HR=1.369,95%CI=1.005~1.866,P = 0.047)和结直肠癌(HR = 1.399,95%CI=1.007~1.944,P= 0.045)相关。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中国肿瘤患者握力的性别特异性临界值,并探讨了低握力对肿瘤死亡率的影响, 表明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握力测量对于改善患者评估方法、肿瘤预后和干预具有重要作用。1.6 PG⁃SGA 评分是适用于中国肿瘤患者临床营养评估的有效工具 肿瘤患者一经明确诊断,应立即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不良的评估。现阶段营养不良评估工具主要为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微型营养评价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前者为**,多项研究对其有效性进行探索[15⁃17]。我国一项研究利用PG⁃SGA 评估了住院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 80.4% 的胃癌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评 分 ≥ 4 分 ),45 . 1 % 的患者需要紧急营养治疗( 评 分 ≥ 9 分)[18]。不同营养状态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这对临床营养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证实了PG⁃SGA 适于临床营养评估,值得推广应用。在包括 16 种常见恶性肿瘤23904 例中国患者中探讨了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否与肿瘤患者基于 PG⁃SGA 评定的营养不良相关的研究发现,PG⁃SGA 评分在某些肿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部分肿瘤患者 PG⁃SGA 评分评定的营养不良在不同医疗保险类型、教育程度、职业、地区、民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明 PG⁃SGA 评分与人口学特征存在相关性[19]。了解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分布以及 PG⁃SGA 评分与人口统计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确定哪些亚群可能受益于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7 国际首部肿瘤放疗营养专著《肿瘤放射治疗营养学》发布为推动我国肿瘤放疗营养事业发展,为放疗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来自四川省肿瘤医院的李涛教授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石汉平教授,联合国内11 家单位、20余位肿瘤( 放疗 ) 营养专家,将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集成书——《肿瘤放射治疗营养学》[20]。该著作是国际首部系统讨论肿瘤放疗营养治疗的专著。该专著首先将第 一章内容定义为恶性肿瘤放疗的价值以及放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现况,从而让读者对肿瘤放疗营养的流行病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随后,本书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放射线和肿瘤营养物质代谢和人体组织的影响,充分论证放射线和肿瘤营养的相关性,进而为肿瘤放疗患者的营养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主要对肿瘤放疗患者的原则、实施方法、实施全过程进行论述, 并根据不同部位肿瘤的特殊性进行分别论述,为临床肿瘤放疗医师、临床营养师和护理工作者的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该书的发布不但为制定、建立及实施肿瘤放疗营养治疗提供帮助,也将为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1.8 人体成分影响肿瘤患者化疗药物的依从性和生存期尽管大多数化疗是根据体表面积或体重给药,但人体成分(即肌肉和脂肪组织的数量和分布)被认为与化疗耐受性和依从性相关。一项大型观察性队列研究发现,内脏和肌肉内脂肪含量越严重,相对剂量强度(relative dose intensity,RDI)<0.85的概率越高;肌肉质量越大,血液学毒性作用的概率越低(OR = 0.84,95%CI=0.71~ 0.98/SD);相对剂量强度<0.85 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 = 1.30,95%CI=1.02~1.65);较低的 RDI 部分解释了肥胖与乳腺癌特异性死亡率的相关性(HR = 0.20,95%CI= 0.05~0.55)[21]。人体成分有助于识别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减少用药剂量的患者。本研究是乳腺癌患者人体成分与化疗依从性分析的大规模的研究。考虑患者人体成分有助于优化化疗剂量,减轻不良反应,研究提示高内脏脂肪和肌肉内脂肪含量与化疗血液毒性增加相关,这同时也解释了肥胖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潜在关系。1.9 膳食补充剂维生素 D 可降低中老年人群的肿瘤发生风险 膳食补充剂是否能用于预防肿瘤,长期存在争议。一项纳入了25871 名参与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 D 组晚期(转移性或致死性)肿瘤发生率更低 [维生素D组226/12 927(1.7%),安慰剂组274/12 944 (2.1%),HR = 0.83,95%CI=0.69~0.99,P = 0.04][22]。当按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层时,维生素D组BMI 正常的患者发生转移性或致死性肿瘤的风险显著降低(BMI< 25 kg/m2:HR = 0.62,95%CI= 0.45~0.86),而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无此现象(BMI25~30 kg/m2:HR = 0.89,95%CI=0.68~1.17;BMI≥ 30 kg/m2:HR = 1.05,95%CI= 0.74~1.49,P = 0.03)。因此 ,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整体队列中晚期(转移性或致死性)肿瘤的发生率,尤其对于体重正常的个体。此项研究对于肿瘤预防有积极意义。1.10 营养不良是新型冠状病毒常态化防控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之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是非常惊人的。据估计,儿童死亡的 45% 直接或间接与营养不良相关[23]。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营养和公共服务的欠缺,加重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度和重度消瘦患者增加了 14%,仅在5岁以下儿童中就可能导致额外的 12.8 万例死亡[23]。营养不良可导致免疫力低下,同时对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应激使食欲下降,对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对食欲的消化吸收减弱,导致持续的恶性循环[23]。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使健康食物的获得有了更多的障碍, 在中低收入国家,估计到 2020 年底,食物短缺人数将加倍至 2.65 亿人[23]。肿瘤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面临着更大营养不良的风险。
2.1 肿瘤营养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肿瘤营养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的探索目前,营养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实。需要开展前瞻性、干预性肿瘤营养临床研究,探索营养干预对多种抗肿瘤治疗(如放疗、化疗、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效果的协同作用及对肿瘤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探究肿瘤营养治疗在抗肿瘤治疗经济学效价比中的作用,找到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肿瘤营养干预模式。
近几年,肿瘤营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数据不断丰富, 支持对不同时期肿瘤患者的尽早、多模式联合干预,为探寻肿瘤营养诊断、评估指标和进一步精准营养干预治 疗提供有效策略和创新思路。未来,通过建立营养支持小组,参与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探索肿瘤营养学科与其他多学科联合的治疗模式,制定个体化营养改善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临床营养治疗,同时对严重营养风险患者进行住院治疗及出院营养干预的连续性多模式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肿瘤患者机体耐受性和治疗 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生存结局和整体预后。
2.2 肿瘤患者营养诊断与评估工具和生物标志物研究 1营养诊疗包括筛查、诊断、治疗三步骤,但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复杂、混乱,且未获得全球共识。2019 年发表的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obal lead⁃ 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旨在推动营养不良诊断的临床应用,以及筛查⁃诊断⁃分级标准实施框架体系的建立。一经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并相继被多项临床研究进行验证,包括 INSCOC 研究在内的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GLIM 诊断适合中国肿瘤患者,并对临床结局(包括总生存期)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未来的研究将继续针对 GLIM 诊断的3个表型标准, 包括体重下降、低 BMI、肌肉量下降的亚洲阈值,进行明确和细化前瞻性(包括干预性)临床研究,以凸显营养不良诊断及分级在肿瘤患者营养治疗中的价值。同时,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快速营养不良诊断体系亦 是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2鉴于肿瘤患者营养状 况恶化与代谢紊乱的交互影响,进行营养诊断的同时进行代谢诊断对于肿瘤患者综合治疗,包括恶液质的治疗将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缺少新型、高效、实用的肿瘤营养代谢生物标志物。随着代谢组学的不断发展,质谱技术、测序技术的革新和费用的下降,肿瘤患者营养代谢状态评估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更深入探索成为可能。新型生物标志物可涉及多个不同维度,如不同体液、不同小分子及其组合的含量变化, 以及肠道微生态组学等。未来,通过新型评估工具和生物标志物的发展,可进一步揭示不同癌种营养不良发生及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基于人体成分分析,有望实现准确诊断营养不良、肌肉减少症、衰弱症及恶液质,有效评估和敏感预测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并全面指导营养治疗方案的精准临床诊疗模式。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 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规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进行了一项营养状况调查的观察性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常见恶性肿瘤营养状态与临床结局相关性研究(investigation on nutrition status and its clinical outcome of common cancers,INSCOC)[9],分析了我国常见的 16 种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营养治疗状况,同时探讨了营养状况对肿瘤患者近期及 1~5 年生存的影响。该项关于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大规模研究首次系统展示了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覆盖瘤种和机构多,为制订医疗政策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奠 定了基础。研究揭示了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普遍较高而临床营养治疗率低且不合理的现 状;发现了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特征,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治疗状况、地区、医疗保险、受教育水平、职业及民族等因素有关,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农民患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老年患者及进展期的患者是营养治疗的重点人群。因此,营养治疗是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线与基础治疗,需大力加强。在临 床工作中应实施积极的营养干预策略,有助于改善患者 的营养状况、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进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2《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 2020》发布 为推动我国肿瘤营养事业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更新编写了《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0》 ,是继《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15》(国际首部系统讨论肿瘤营养治疗的专著)的修订版[10]。本次指南重点介绍了营养诊疗通则、各营养要素的功能,以及营养治疗的途径、方法、并发症及护理,并对不同治疗类型、常见营养相关症状和常见肿瘤的营养治疗进行了系统介绍。在能量、营养素及功能物质部分,在更新原有内容基础上,新增了维生素、微量元素、免疫营养素章节,介绍了以往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植物化学物、益生菌、益生元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 β⁃hydroxy⁃β⁃methylbutyrate,HMB)等物质在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新版指南对家居患者、肿瘤康复期患者、肌肉减少症、恶液质、恶性肠梗阻和肿瘤终末期等营养治疗难点的治疗进展也进行了相应介绍。该指南不但可为临床医生、营养师、药剂师、护理工作者、患者及其照护者在特定的医疗条件下制定、建立及实施肿瘤营养治疗提供帮助,也将为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1.3 肿瘤患者膳食、食欲评估方法和规范管理策略的制定癌性厌食/恶液质综合征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肿瘤患者因营养摄入不足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体重下降、脂肪组织和骨骼肌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治疗耐受性下降、治疗机会减少、并发症增加,不利于抗肿瘤治疗措施的实施。因此,准确评估癌性厌食的过程,对临床研究和诊疗管理都尤为重要。科学的食欲 评价方法和技术不仅是营养工作者客观评价食欲的工具,也是进一步认识和预测营养不良的基础,对改善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学者开发的简明膳食自评工具(simple diet self⁃assessment tool,SDSAT) 是一个能快速简便评价患者进食状况的工具,可根据患者每日进食情况快速计算每日进食热量,为营养干预提供依据[11]。一项研究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评价了其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SDSAT信效度好,适用于评价食管癌患者术后饮食状况。为科学评价肿瘤患者的食欲并进行有效管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肿瘤患者食欲评价和调节的专家共识》[12]。该共识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从肿瘤营养与食欲的关系和临床营养护理 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情况下肿瘤患者的食欲评价方法, 同时也为制定科学规范的癌性厌食管理策略提供了依据。1.4 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联合传统治疗的多模式干预措施可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与传统疗法的结合可能是肿瘤诊疗的发展方向。我国一项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首次探索了早期营养及心理干预联合一线标准治疗对晚期胃食管癌患者生存获益的影响,结果发现早期多学科营养支持治疗联合化疗组中位总生存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14.8个月比11.9个月,HR = 0.68,95%CI=0.51~0.90, P = 0.021),降低了32%的死亡风险,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13]。此外,早期多学科营养支持治疗联合化疗患者在治疗后 9 周的营养及心理评估均显著改善(均 P < 0.001)。该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治疗联合标准一线化疗的多模式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 对比单纯化疗可显著延长晚期食管癌或胃癌患者的生 存时间,提示早期营养及心理支持是晚期胃食管癌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基石,应该贯穿治疗的始终。1.5 低握力与恶性肿瘤死亡率密切相关握力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包括全因、非心血管和心血管死亡。但已发表的握力临界值多基于西方国家的社 区人群数据,缺乏来自中国的肿瘤患者信息。一项 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手部测力计测定了 8257 例肿 瘤患者的握力,为中国肿瘤患者建立了性别特异性 临界值,并探讨了低握力对肿瘤死亡率的影响[14]。结果显示,握力对患者至死亡时间进行分类的临界值为女性<16.1 kg,男性<22.0 kg。在不同性别中,低握力均与总体肿瘤死亡率相关(分别为女性: HR = 1.339,95% CI=1.170~1.531,P<0.001;男性 : HR = 1.346,95% CI=1.176~1.540,P<0.001)。对于特定肿瘤类型,低握力与女性乳腺癌(HR= 1.593,95%CI=1.230~2.063,P<0.001)、男性肺癌(HR=1.369,95%CI=1.005~1.866,P = 0.047)和结直肠癌(HR = 1.399,95%CI=1.007~1.944,P= 0.045)相关。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中国肿瘤患者握力的性别特异性临界值,并探讨了低握力对肿瘤死亡率的影响, 表明在常规临床实践中,握力测量对于改善患者评估方法、肿瘤预后和干预具有重要作用。1.6 PG⁃SGA 评分是适用于中国肿瘤患者临床营养评估的有效工具 肿瘤患者一经明确诊断,应立即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不良的评估。现阶段营养不良评估工具主要为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微型营养评价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前者为**,多项研究对其有效性进行探索[15⁃17]。我国一项研究利用PG⁃SGA 评估了住院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 80.4% 的胃癌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评 分 ≥ 4 分 ),45 . 1 % 的患者需要紧急营养治疗( 评 分 ≥ 9 分)[18]。不同营养状态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这对临床营养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证实了PG⁃SGA 适于临床营养评估,值得推广应用。在包括 16 种常见恶性肿瘤23904 例中国患者中探讨了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否与肿瘤患者基于 PG⁃SGA 评定的营养不良相关的研究发现,PG⁃SGA 评分在某些肿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部分肿瘤患者 PG⁃SGA 评分评定的营养不良在不同医疗保险类型、教育程度、职业、地区、民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表明 PG⁃SGA 评分与人口学特征存在相关性[19]。了解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分布以及 PG⁃SGA 评分与人口统计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确定哪些亚群可能受益于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7 国际首部肿瘤放疗营养专著《肿瘤放射治疗营养学》发布为推动我国肿瘤放疗营养事业发展,为放疗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来自四川省肿瘤医院的李涛教授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石汉平教授,联合国内11 家单位、20余位肿瘤( 放疗 ) 营养专家,将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集成书——《肿瘤放射治疗营养学》[20]。该著作是国际首部系统讨论肿瘤放疗营养治疗的专著。该专著首先将第 一章内容定义为恶性肿瘤放疗的价值以及放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现况,从而让读者对肿瘤放疗营养的流行病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随后,本书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放射线和肿瘤营养物质代谢和人体组织的影响,充分论证放射线和肿瘤营养的相关性,进而为肿瘤放疗患者的营养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第三部分主要对肿瘤放疗患者的原则、实施方法、实施全过程进行论述, 并根据不同部位肿瘤的特殊性进行分别论述,为临床肿瘤放疗医师、临床营养师和护理工作者的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该书的发布不但为制定、建立及实施肿瘤放疗营养治疗提供帮助,也将为卫生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1.8 人体成分影响肿瘤患者化疗药物的依从性和生存期尽管大多数化疗是根据体表面积或体重给药,但人体成分(即肌肉和脂肪组织的数量和分布)被认为与化疗耐受性和依从性相关。一项大型观察性队列研究发现,内脏和肌肉内脂肪含量越严重,相对剂量强度(relative dose intensity,RDI)<0.85的概率越高;肌肉质量越大,血液学毒性作用的概率越低(OR = 0.84,95%CI=0.71~ 0.98/SD);相对剂量强度<0.85 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HR = 1.30,95%CI=1.02~1.65);较低的 RDI 部分解释了肥胖与乳腺癌特异性死亡率的相关性(HR = 0.20,95%CI= 0.05~0.55)[21]。人体成分有助于识别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减少用药剂量的患者。本研究是乳腺癌患者人体成分与化疗依从性分析的大规模的研究。考虑患者人体成分有助于优化化疗剂量,减轻不良反应,研究提示高内脏脂肪和肌肉内脂肪含量与化疗血液毒性增加相关,这同时也解释了肥胖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潜在关系。1.9 膳食补充剂维生素 D 可降低中老年人群的肿瘤发生风险 膳食补充剂是否能用于预防肿瘤,长期存在争议。一项纳入了25871 名参与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 D 组晚期(转移性或致死性)肿瘤发生率更低 [维生素D组226/12 927(1.7%),安慰剂组274/12 944 (2.1%),HR = 0.83,95%CI=0.69~0.99,P = 0.04][22]。当按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层时,维生素D组BMI 正常的患者发生转移性或致死性肿瘤的风险显著降低(BMI< 25 kg/m2:HR = 0.62,95%CI= 0.45~0.86),而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无此现象(BMI25~30 kg/m2:HR = 0.89,95%CI=0.68~1.17;BMI≥ 30 kg/m2:HR = 1.05,95%CI= 0.74~1.49,P = 0.03)。因此 ,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整体队列中晚期(转移性或致死性)肿瘤的发生率,尤其对于体重正常的个体。此项研究对于肿瘤预防有积极意义。1.10 营养不良是新型冠状病毒常态化防控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之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是非常惊人的。据估计,儿童死亡的 45% 直接或间接与营养不良相关[23]。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营养和公共服务的欠缺,加重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度和重度消瘦患者增加了 14%,仅在5岁以下儿童中就可能导致额外的 12.8 万例死亡[23]。营养不良可导致免疫力低下,同时对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应激使食欲下降,对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对食欲的消化吸收减弱,导致持续的恶性循环[23]。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使健康食物的获得有了更多的障碍, 在中低收入国家,估计到 2020 年底,食物短缺人数将加倍至 2.65 亿人[23]。肿瘤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面临着更大营养不良的风险。